受先后過境的“巴威”“美莎克”臺風影響,吉林省多地發生農作物倒伏和部分農田積水現象,農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災情發生后,農業農村部和省農業農村廳第一時間派出專家工作組奔赴吉林省受災較重地區進行踏查指導。今天,記者在松原市采訪了農業農村部防災減災專家組專家、省農科院玉米所所長劉文國研究員。就如何開展災后生產自救等問題,劉文國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劉文國介紹,通過兩天的踏察,總體感到災害后果比預想的要樂觀一些。原因有四:一是相比于2012年臺風“布拉萬”來說,此次臺風來的時期要晚一些,玉米果穗成熟度相對較高,對產量形成影響偏小。二是這兩次臺風先帶來了較強降水,促使“美莎克”臺風造成整株倒伏,折斷率較低,莖稈彈性使果穗直接貼于地面的比例不是很高,而在秸稈下面形成的自然風道,利于通風和散墑。三是從前期生產條件上看,主產區增產基礎很好,主要表現在果穗突尖少、籽粒比較深。四是早熟、脫水快的品種大面積應用以及搶墑早播品種在此次臺風中起到了避害作用?;谝陨锨闆r,劉文國建議要抓住收獲前的有利時機,積極主動進行生產自救。
劉文國說,從目前田間情況看,排水、散墑還是第一位的,要及時排水散墑,提高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和植株恢復性和補償性生長,特別是當前面臨“海神”可能帶來風險的情況下,更應該做好此項工作,盡量避免倒伏玉米發生霉變。
對于倒伏玉米,劉文國建議,要針對田間倒伏的不同程度、地勢和土壤狀況分類對待。對于倒伏較輕的,可以順其自然;倒伏較重但沒有完全貼在地面的,不提倡扶起,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同時造成成本增加;對于果穗已經著地的應采取措施保證果穗離地避免霉變產生;大面積倒折阻斷后期產量形成的,可根據情況用作青貯或其他用途,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劉文國還談到,在此次踏察中,專家組也形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根系發達、株高穗位較低、莖稈韌性較強的抗倒伏品種優勢明顯,應加強抗倒伏品種的培育和推廣。
發生大面積倒伏,玉米產量和品質會受到影響,同時也增加了收獲難度和生產成本。劉文國建議,立足當前實際,應盡快改進和應用玉米收獲機械,提高收獲質量,滿足生產者的需求。對于種植面積較小的農戶,可采取人工和機械結合方式進行收獲,同時注意及時去除霉變果穗和晾曬降水,盡量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張紅玉 王學雷)